深海

花🌸

师古的深层原因——《中国哲学简史》读书笔记之二

纳云堂随笔:


        对于中国书法而言,很重要的一个课题就是对古人经典书法作品的临摹。没有临古的字是完全不被书法所认同的。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提倡复古似乎已经成了潮流,比如元代赵孟頫那批人的复古。这在学习书法的人看起来是理所应当的事情。但跳出这个圈子,仔细审视这样一件事情的时候,会忍不住问一问为什么。
       为什么一定要学习古人,除了他们的技法高超,还有没有别的原因?
       为什么晋人或者说王羲之是最好的,是因为后人再也无法达到他的水平,还是因为我们既定的把他看成了标准?

        直到看到这样一段话,我似乎找到了答案。
        “中国人尊重过去的经验,这个传统也许是出自占压倒多数的农业人口的思想方式。农民固定在土地上,极少迁徙。他们耕种土地,是根据季节变化,年复一年地重复这些变化。过去的经验足以指导他们的劳动,所以他们无论何时若要试用新的东西,总是首先回顾过去的经验,从中寻求先例。
       这种心理状态,对于中国哲学影响很大。所以从孔子的时代起,多数哲学家都是诉诸古代权威,作为自己学说的根据。孔子的古代权威是周文王和周公。为了赛过孔子,墨子诉诸传说中的禹的权威,据说禹比文王、周公早一千年。孟子更要胜过墨家,走得更远,回到尧、舜时代,比禹还早。最后,道家为了取得自己的发言权,取消儒、墨的发言权,就诉诸伏羲、神农的权威,据说他们比尧、舜还早若干世纪。
       像这样朝后看,这些哲学家就创立了历史退化论。他们虽然分属各家,但是都同意这一点,就是人类黄金时代在过去,不在将来。自从黄金时代过去后,历史的运动一直是逐步退化的运动。因此,拯救人类,不在于创新,而在于复古。”《中国哲学简史》

       书法在复古。古代哲学在复古。古代文学也是。词一开始出现的时候,被称为诗余,即比诗低一格,因为一般描写的是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,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。后来有些文人为了提高词的地位,诉诸于早些的文学权威,比如认为词是由诗经发展而来。

        就像引用的文字说述,认为过去比现在更好,很大程度上是农耕文明的影响。纵使我们现在已经不再是农耕文明了,但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我们,并且深深的刻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。
       未来是否会有改变呢?我不知道,但我期待着。

评论

热度(40)

  1.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